大家都聽過「月內無做好,呷老就艱苦」這句話,媽媽產後身體氣血虛,坐月子就是補身體的黃金階段,而月子餐不是盲目進食大補的食材,階段性飲食調理才能補到位,快速恢復身體活力。在家坐月子的食譜百百種,補湯、補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想要輕鬆熬煮出營養豐富的湯品,瑞康屋國寶級壓力鍋是你的好幫手,讓月子餐變得省時省力!
本篇文章將分享坐月子期間的飲食小知識,包括坐月子吃什麼補品、坐月子外食可以吃什麼、坐月子吃什麼水果、坐月子不能吃什麼等議題。此外,坐月子期間,或多或少會聽到上一輩的勸告或網路上的忠告,坐月子的禁忌和迷思讓人感到困惑又不解,本文與你一同破除老舊迷思,利用科學依據讓媽咪能舒心坐月子。
孕婦懷孕期間的心神耗費,需要 6 至 8 週坐月子來恢復產前狀態。這段重要的恢復期,我們稱之為「坐月子」。坐月子可不只是休息,而是透過飲食來調理身體,坐月子吃什麼?吃什麼補品、外食及水果洽當?以下三階段飲食指南,給你方向規劃月子餐的食譜!
媽媽剛產下寶寶,需要讓腸胃休息,建議飲食清淡、溫和進補,幫助子宮收縮,排出體內的水分和惡露。
溫和進補:選擇溫熱性食材,如紅棗、薑、米酒等,排出惡露。
1. 【提醒】酒類會有抑制子宮收縮的效果,建議產後一周在開始食用含酒膳食。
2. 清淡易消化:如粥、鮮魚湯、排骨湯、軟嫩的肉類、蔬菜等,避免刺激腸胃。
媽咪身體在逐漸恢復中,三餐注意營養均衡,為母乳餵食寶寶做好準備。
1. 營養均衡: 攝取豐富的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,如魚類、肉類、蛋類、蔬果等。
2. 補血補氣:可食用麻油雞、雞湯等,開始補血、補氣。
3. 多喝水: 母乳分泌的關鍵,多喝水、湯品,補充水分和營養。
此時,孕婦體內的惡露大多已經排解乾淨,身體基本上恢復,可以開始調整飲食,控制熱量攝取,逐步恢復產前身型。
1. 控制熱量攝取: 控制攝取高熱量食物的份量,如甜食、油炸食品。
2. 適度運動: 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,讓腹部肌肉恢復緊緻,幫助體型恢復。
你正在思索月子餐食譜嗎?由微微蔡老師 - 微笑主廚分享一道「黑麥汁燉牛肉」作法,選用國寶級的瑞康屋廚具製作美味又滋補的黑麥汁燉牛肉,黑麥汁富含鐵質、維生素B群、膳食纖維等營養,可以幫助哺乳期的媽咪解決奶水不夠的問題。
.蘋果 1顆
.馬鈴薯 2顆
.花椰菜 2份
.紅蘿蔔 1個
.洋蔥 1顆
.牛腱 900g
1.將蔬果清洗乾淨,馬鈴薯、紅蘿蔔及洋蔥去皮、切塊,蘋果則不必削皮或去籽,直接切塊即可。
2.不必額外加油,先開小火熱鍋。熱鍋後將牛腱切大塊放入鍋中,油脂面朝下煸出牛肉油脂,小力翻炒後再放入洋蔥、紅蘿蔔及馬鈴薯塊,最後加入蘋果,不放糖也有天然甜味。
3.最後放入黑麥汁,蓋上壓鍋蓋待壓力鍋上壓兩條線,約8分鐘,灑點鹽巴即可出鍋。
完整食譜請參考:女人大小事 | 哺乳媽咪必看!坐月子補元氣也補奶水 feat.微微蔡 | 黑麥汁燉牛肉 | 壓力鍋 | 金典鍋 | 瑞康屋
產後「坐月子」時期,是女性身體恢復的關鍵階段。這個時期,親朋好友們會熱心地分享著各種坐月子禁忌和迷思,像是「不能洗頭」、「不能吃鹽巴」等等,讓人不禁好奇,這些說法是真是假?是世人前幾代經驗,還是民間偏方呢?我們一起來探究。
傳統觀念認為,孕婦坐月子期間不能洗頭、洗澡,避免風寒。當代醫學證實,產後洗頭盡快吹乾頭髮就會大幅降低感冒的機率,加上生寶寶的過程是非常耗費體力、精力,大汗淋漓情況下不將身體清潔乾淨,孕婦就會感到身體黏膩不適,難以好好休養。
民間偏方的說法是米酒可以促進排惡露,排惡露是產後子宮自然修復的過程,攝取過量的米酒,反而會增加身體負擔、影響母乳品質,坐月子期間仍建議多喝開水,有助於母乳分泌。
孕婦生產後看起來水腫是體內水分代謝還沒恢復,和鹽巴攝取沒有關聯,人類需要適量的鈉維持正常生理機能,產後身體更需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,適當攝取鹽分才對身體好。
生產後,孕婦會擔心肚子恢復情況,身材恢復的關鍵是飲食控制、運動習慣,塑身衣不可能達到瘦身、肌肉緊緻的效果,束縛腹部可能會影響身體不適。產後視恢復狀態,適當嘗試瑜珈、普拉提等運動,透過運動促進子宮收縮、增強腹肌張力,恢復產前身材。
傳統習俗會希望孕婦產後盡量不要下床,待在床上好好休息,如今醫療發達,生產後觀察期不再緊張、危險。若是產後恢復狀況佳,孕婦出門散散心,保持心情愉悅,身體恢復更好。
延伸閱讀:
你還在苦惱該怎麼準備月子餐嗎?若是要準備麻油雞、雞湯都需要提純雞精,細細熬煮,鍋具選擇得好,煩惱就能大幅減少!瑞康屋推出KUHN RIKON 瑞士壓力鍋,被紐約時報譽為「鍋具界賓士」,和其他品牌的壓力鍋不同,免擔心掀蓋後炸鍋的風險,擁有三道專利設計的「過壓後安全洩壓」,安全、靜音又簡單的烹飪出各色美食。
.鍋具採用頂級安全材質和技術
.多次獲得國際大獎,品牌秉持高品質、節能減碳的信念
.快速壓力調理下大幅降低料理時間,將節能理念發揮極致
.保留食物鮮味,不用加一滴水也能將食材煸出鮮甜
延伸閱讀: